專題特寫
北帝廟
長洲有廟宇多座,建廟歷史最久者,首推北面之天后古廟 位於北帝廟右方之鍾錫熙安老院範圍內,建於乾隆32年(公元1767年)。其次就是北帝廟了,建於乾隆48年(公元1783年)。北帝廟,又名玉虛宮。
初期之長洲,大部份居民乃來自原藉惠州、潮州及廣州之漁民人仕,因常出海捕魚謀生,故多信奉海神,望神明庇蔭,使舟楫平安。而於乾隆42年(1777年),長洲有疫症流行,有惠州籍之漁民遂遠赴惠陽,迎北帝神像到長洲鎮壓。自此,疫症消失,島民安居樂業。直至乾隆48年(1783年),由惠、潮二府公舉林郁武為正總理,集資倡建北帝廟以供奉北帝。廟宇佔地頗廣,依舊制興建,中為正殿,設神壇於其中,兩側有偏殿。有堪輿家認為長洲之地形如龍腰玉帶,而北帝廟正枕龍脈,其氣勢直透大嶼山,而廟前臨石鼓洲,後倚港島諸峰為屏障,江通南北,匯集山水之靈氣,乃一難得之風水佳地也。
廟前中央,有巨型石鼎矗立,乃是咸豐11年(公元1861)之物;神壇前有兩楹雕刻精妙無比之石柱,柱身成游龍之狀,龍口各含一顆可移動而又不能取出之「石珠」,「石珠」已被摸至異常「圓滑」,為光緒29年(公元1903年)之作。另一木製之行輿一座,為北帝出遊時之行宮也,造於光緒20年(公元1894年),此木製行輿有一傳說,姑且聽之,姑且記之:話說當年(即1894年),長洲出現空前之大瘟疫,洲民死之者眾,人人惶恐不安,只好日夕向北帝祈求,望鎮壓瘟疫。有一日,廟內忽然有一陌生「學佬」,如醉如痴,喃喃自語,自稱為北帝之化身,命各人速製肩輿一座,更要用利刀造坐墊及踏腳板,然後昇彼至疫區。眾聞言,豈敢怠慢,於是火速辦妥。只見該名「鶴佬」赤足登座,各信眾隨即將其抬至疫區,繞場一週。隔日瘟疫旋即消失,而該「學佬」亦不復見。自此,北帝之威信因而大增,香火更加鼎盛。至於當時之刀椅本仍存放於廟內,而今卻不知所蹤,有老人家告知:已被送往英國之博物館矣。信耶?
此外,又存有「失而復得」之宋代古劍一把。劍身長四呎,用鐵鑄成,劍柄則為銅製。在1946年,有長洲漁民於出海捕魚時所撈得,視為可治邪魔之物,故奉贈北帝,以鎮邪壓妖。但竟於1971年2月15日清早,神秘失蹤,似為手法極高明之匪徒所盜。事件震撼整個長洲,而警方亦朿手無策。直至3月20日,官塘警察拘一「爆格」疑匪,在查訊間,該匪竟不意間供出盜古劍一事,警察二話不說,連夜押匪至新界某地之泥坑中,掘出已遭埋藏之古劍,後經當年鄉事會之主席周理炳及廟祝「確認」。於是「劍歸原廟」,北帝「故劍重逢」!
而北帝之由來,傳說於三千年前乃一王子,自幼修道,後為天尊得知,邀列為仙界。商朝末年,魔王橫行天下,荼毒百姓,天尊即命玉帝使北帝統十二軍下凡伐魔。魔王雖得大龜、大蟒助陣,亦不敵北帝,由於平魔有功,北帝被封為玄天上帝。故北帝神像皆披髮、赤足,左右腳各踏龜、蟒,象徵邪不能勝正也。而且身披玄袍金甲,神勇之戰像也。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,為北帝的誕辰,長洲洲民均大事慶祝,有神功戲賀誕,甚至港九亦有不少善信前來進香。
各位善信如果稍為留意,會發現長洲北帝廟之北帝像與別不同,因傳統上之北帝是蓄鬚長至胸前的,而長洲之北帝卻竟然「甩鬚」呢?原來又有一段古,據老街坊講,以前在「大社壇」側,即方便醫院附近,每年在農曆正月二十日(伯公誕),均有「木頭公仔戲」上演,(即手提木偶戲),以慶祝「士地誕 」。某年,當各街坊正聚精會神地「睇戲」時,突於戲棚附近發生小火,眼見火勢漸大,人群慌亂走避,忽有一老婦,手持水桶,來回取水潑向火場,直至熄滅,終避免一場災害。人人稱奇之餘,翌日,竟發現北帝廟北帝像之長鬚卻不翼而飛,於是街坊都說那救火之老婦,實為北帝之化身,而於救火時,不慎被燒去長鬚。故直至現在,長洲之北帝乃全世界之北帝之中,唯一沒有長鬚的。
自建廟以來,至今有218年,有記載而具規範的重修有四次,分別為道光二年(1822年)、道光18年(1838年)、咸豐八年(1856年)及光緒29年(1903年)。此外,相信小規模之重修亦不少。而2001年經民政事務處轄下之華人廟宇管理委員會撥款,再重修北帝廟。
|